- 网站首页
- 知识案例
- 专家
- 论领导者的知人善任
论领导者的知人善任
[ 来自: 网络 | 时间:2005/7/7 10:13:00 | 浏览:2344 |
收藏本文 ] 【
大 中 小】
论领导者的知人善任
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东方化工厂 于增田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总结了我们党长期以来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形成的历史经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规定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遵循下列原则:⑴党管干部原则⑵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⑶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⑷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⑸民主集中制的原则⑹依法办事的原则。这六条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的总的规范。
对于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而言,人才的考察、选拔和使用最终可以归结为“知人善任”四个字上。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知人才能善任。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对一个人了解越深刻,使用起来就越得当,正所谓只有知人才能善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高管人员,我们经常面对的是一些如何合理地使用和开发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如何使企业人力资源最大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归根结底为企业的领导者对所需人才正确地进行考察、选拔和使用,还是如何知人善任的问题。下面本文就从知人善任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到知人善任两个方面论述领导者的知人善任问题进行探讨。
一、领导者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人才是企业保持高度竞争力和长盛不衰的法宝。比尔•盖茨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决定生产率的唯一重要因素只是员工质量,而其他方面都是相对次要的。”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成功是要靠人才来实现,更重要的要做到知人善用。选好用好一个干部能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单位起死回生,从此走向辉煌;用错一个干部也可能把一个本来很有希望的企业拖到死亡边缘,这方面的事例枚不胜举。
(一) 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看,只有知人善任,国家才能兴盛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众多学科中,择人任势之学是发展得最为丰富、最为成熟、最为灿烂的成就之一。而且,这些择人任势之学,在形成中,各种精辟见解、独特做法、典型例证之多,都是同伐师兴邦治国等联系在一起的。
《孙子•势篇》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这话是说,善于作战的人,求作战的有利势态,不苛求下属,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人才去利用这种有利势态,造就一个把原木从高山上滚下那样的不可抵挡的势来。一代王朝的中兴史,几乎都是一部正确的人才运用史,如周文王渭水河畔用吕尚而兴了周,汉刘邦脱衣以衣韩信而兴了汉,唐太宗以魏征为明镜而兴了唐,朱元璋见礼贤馆待刘基等人而兴了明等。战国时期的齐王派檀子守南城,使楚国从此不敢入侵;派盼子守官塘,赵国人就不敢到黄河来打鱼;派黔夫守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北门祭祀求安;派种首负责防盗防贼,百姓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都说明知人善任的重要,可以这样说,古时明君贤将,大凡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无一不是择人任势所取得的。古人留下的惜才、爱才、用才的感人轶事数不胜数。因此,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可以看出,只有知人善任,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兴盛。
(二) 从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只有知人善任,我们的目标才能实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仅仅是产品质量的竞争、管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人才,谁就会有科技的飞速发展;谁拥有懂市场、善管理的人才队伍,谁就能驾驭市场,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谁拥有各方面、各阶层的人才资源,谁的经济就会向前发展。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才的选拔、任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人才开发得好,使用得当,就兴旺发达,反之,就会衰退。一个国家人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美国之所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这和它具备别具一格的吸引世界各国人才的机制有关。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把一个经济文化仍然比较贫弱落后的国家推向综合国力的世界强国之列,要求拥有各方面的人才,这就需要肩负重任的各级领导者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把人才的开发和合理使用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只有这样,各级领导者都能做到知人善任,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三) 从党对领导者的要求和当前现状看,必须强调知人善任
毛泽东同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曾指出:“必须善于识别干部”、“必须善于使用干部”“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的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两位负责同志谈话时也指出:“我诚恳地希望,在选人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这些领导人的讲话表明了党对领导者的要求,也是完成党的事业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单位和部门的领导者并不是这样选人用人的,而是有的对人才求全责备,百般挑剔,一百个不放心,年纪轻了怕不稳当,年纪大了说没魄力;有的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不是自己圈里的人不用,这在一些企业和部门里十分严重;买官卖官现象也并不少见;靠出卖色相由“社会渣滓”变成“社会精英”的也大有人在。据2001年11月1日的《工人日报》报导:陕西富平县一歌厅舞女兼老板王爱茹“摇身一变”成了法官,靠的就是朝中有人——一个与她有“过从甚密”的主管组织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另据报载,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竟然登上了某省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宝座。这样的现象再蔓延下去,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如何保持纯洁?党的事业如何完成?因此,当前在狠抓廉政建设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基础上,必须强调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这是对党的事业负责的表现,也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党的事业才有希望。
二、领导者知人善任的方法探讨
知人善任问题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呢?我认为,我们的领导部门和领导者应注意三个问题、坚持三条原则,下面简要进行论述。
(一)、领导者要做到知人善任,就注意的三个问题
1、要注意严格地“正己”
只有己正才能正确地知人,也只有己正才能做到善任。试想一个毫无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靠不正当手段(如靠溜须拍马、拿金钱买等)获取领导职位的人,怎么可能用正确的标准去选人、用人呢?一个善于拉帮结派的领导者,只能用结党营私的方法选用自己人,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甚至有的把一个企业搞垮还能易地做官。因此,要做到知人善任首先要正己。
要正己,就要求组织人事部门严格按照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任用条例》选拔任用干部,把好选人用人关,并要随时监督干部,确保我们的领导者始终按党的要求去做;要正己,就需要我们各级领导者都要从自己做起,都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当前就是要认真学习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个务必”,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掌握党的干部标准,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大局出发,努力把自己锤炼成自身硬、作风正、能力强的领导者。
2、要注意正确地“知人”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知人”标准
当前,要特别强调德才兼备标准。在选拔人、考察人时,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事业为本人才为主的方针。无数事实证明,用有德无才的人会误事,而用有才无德的人会坏事。胡长清、马向东等人的案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们都曾被列为年轻有为的干部,也应该承认他们确实都是有才之人,但他们在“德”上都出了问题,一个贪污腐化、生活奢糜,一个腐化堕落的同时、给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他们都给各自省市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和政治损失,同时也败坏了党的高级干部名声,破坏了党的形象。
第二、要坚持科学的“知人”方法
做到知人的“科学”,首先要知其本,其次要走群众路线。要想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政治素养、思想品德、知识水平、实干精神等,这显然不是听一两次汇报、作一两次交谈或有一段共事的经历就能了解的。要让群众说话,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公论,这样就由不知到有所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一些领导干部在用人问题上失误,甚至一再失误,关键在于“知人”没有知其本,以为那些对自己不错的人、听自己话的人,一定就是可以放心的人、值得信任的人。其实不然,这样了解人往往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其长,不知其短,结果轻则失误,重则导致重大损失。因此,我们知人、识人必须走群众路线,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有一定的透明度,克服用人上的神秘倾向。现在,采用的任前公示制度,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却很有效果。
第三、要坚持发展的“知人”观点。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我们只有将其一时一事与一贯的各方面的表现联系起来,才能准确把握其基本素质、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从大节和主流上分出良善,既不至于以小人小善为君子、君子小恶为小人,也不至于因小人为善而不信、君子为恶而不疑。另外,历史上许多古人提出的知人之道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如《诸葛亮集》中《知人性》表达的识人七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七观” 除第五条今天不可取外,其他六条都值得借鉴,尤其第六条,观察其在金钱财富面前能否保持廉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上这些古今的识人之道,为我们全面、正确的知人识人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要注意合理地“用人”
知人善任最终要落到善任上,如何做到善任、把人才放到最适合他发挥特长的岗位上,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发现了人才,领导也想用、敢用,但用的不是地方,也会坏事。贤者、良才放到不适当的岗位,会使贤者不贤,良才不良。让李逵绣花,林黛玉打仗即任之不以其宜的现象,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马畟本是善于军纪、出谋划策的参谋人才,诸葛亮任命其为参军是正确的,与其讨论军纪“白昼达夜”,说明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可惜的是,诸葛亮进而不顾众议,派他当“先锋”,守街亭,这就是名为爱他,实为害他了。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因此,用人必需得当,决不能凭自己想象,更不能以是否和自己合得来为标准,而是以人与事是否相适宜为原则,这样基础上的信任才是可靠的。
在用人时切忌“任之不以其宜”。因为,千里马也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善任重,有的善跑远、有速度。人才也是如此,有的善技术,有的善管理,有的善科研,因此选才用人要尽可能做到和他的才能、特长相适应,同时做到同他的性格、兴趣和爱好相适应。做到人尽其才,量才使用、责权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发挥最大效用,才能把工作真正做好。
(二)、领导者要做到知人善任,应坚持的三项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切忌求全责备
“德才兼备”是选才、用才的总原则,一般要以德为主,但有德无才也不行。德与才的价值判断绝不能靠一个领导者的个人爱好和价值来衡量,归根结底应靠实践,通过实际工作来下结论。在选才用才实践中,德与才实际上是不平衡的,十全十美的全才很少见。所以,这里强调的德才兼备,不是要求领导者如何去选“全才”和“完人”,而是要求合理的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求“德”要看大节赦小过,求“才”要看能否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是否比同层次的其他可选人员更胜一筹。求全责备是选才用才一大忌。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应做到兼容宽人,不以己律人,不强人所难,应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使组织内部人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用,各尽职守。
2、坚持大胆选拔新人原则,切忌论资排辈
资历与德才是有一定关系的,一般的说,人随着阅历的丰富、年龄的增长,“德”会得到进一步修炼,才干也会进一步增强,但这并不是绝对现象,因为,资历深、辈分高并不是德才就一定高,所以,论资排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但在现实生活中,论资排辈现象确实又成为人才选拔的极大障碍,进而使人才队伍不断老化,知识陈旧,新生力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美国是一个崇尚知识和年轻的国家,它的人才使用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也明显好于其他国家。因此我们的领导者在选才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德才与资历的关系,在同等德才的条件下以选拔新生力量为准,塑造一种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机制,这样才能加速我国社会的发展。
3、坚持启用有胆识之才原则,戒唯顺唯亲之风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们急需大批胆识过人、人格健全、个性鲜明、有知识有能力的开拓型人才。这样的人往往有独立见解,不以领导者眼色行事,而是以是否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为行为准则,这与现实存在的唯顺唯亲之风格格不入。我们的领导者出于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国家负责,必须力戒唯顺唯亲之风,上级要加强对下级的用人监督,只要发现搞唯顺唯亲的领导者,要坚决撤换,努力创造出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能干成事”的人才倍加爱护、加快培养、大胆使用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