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只是转眼之间,但这十年对香港这块令中华民族百感交集的土地而言,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十年。十年来,香港有着许多的变与不变,十年来,内地与香港的联系也越来越频繁。腾讯网“紫荆花开十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系列访谈21日邀请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林天福做客腾讯网,就香港和内地经贸联系以及十年来的变化接受专访。以下是访谈实录:
香港经历多番打击经济稳步增长 产业走向高增值
主持人:对于香港经济的转型,您怎样评价?
林天福:回归十年,香港经济经历多番打击,但工业贸易行业一直是香港经济的稳定力量,过去十年持续增长。1997年,香港贸易总额为3万亿港元,2006年已增加到5万亿港元,增幅达6成;单看出口,97年香港出口总额为14,000亿元,2006年大幅增长7成到24,610亿。
香港工贸急速转型,总括而言有三个方向:
第一,香港的经济和工贸腹地不断扩大。在珠三角,1996年只有约5万间厂,而到了2006年,已接近9万家。香港的工贸企业亦从广东省东西两翼、珠三角地区,扩大到湖南、长三角,个别企业去到东北三省,乃至中西部地区;
第二,香港产业走向高增值。在1996年香港大部份工商主要从事加工,只有约一半的港商从事设计生产,而2006年,则有近7成。十年前只有2成厂做品牌,现时则有4成。而协助港商走向高增值的专业人才,包括法律、会计、设计、市场推广,亦已进入内地市场,协助民企提升竞争力;
第三,香港厂商扩大内销市场及新兴市场,现在部份在珠三角的港厂,内销比例己经高过出口,我们亦发展新的市场例如东欧、中东等地,为香港以及内地的工业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
此外,CEPA自2004年分三个阶段实施后,香港与内地在产品及服务贸易都加紧了联系。中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2006年两地贸易总额达23,492亿港元,占香港整体对外贸易的46.4%,较05年增加13.9%.(2004年为18,068亿,2005年为20,619亿,连续三年都有双位数的升幅)
香港内地的合作模式以‘前店后厂’为主
主持人:与内地的合作,在香港的转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林天福:大部份成熟经济体系,都有庞大的本土市场作后盾,辅助出口贸易。香港向来都是以出口贸易为主,但是一直都没有本土市场的支持,直至中国加入世贸,加上CEPA出台,我们才能名正言顺在内地发展内销市场,带动香港工贸朝着高增值的道路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的经济实力。
自1985年起,中国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过去,我们的合作模式以‘前店后厂’为主;今天,我们的伙伴关系得到多方面的深化——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加工出口到自设品牌开发内销市场,步伐迈得更宽、更远。
具体来说,2006年两地贸易总额达23,492亿港元,占香港整体对外贸易的46.4%,较05年增加13.9%.(2004年为18,068亿,2005年为20,619亿,连续三年都有双位数的升幅。)
此外,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显示, 由1998 年至2005 年, 香港在内地的投资额由5,477亿港元增加至14,774亿港元,增加169%, 而内地在香港的投资额则由2,137亿港元增加至12,719亿港元, 增幅达495%.
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公司(包括地区总部, 地区公司及本地公司)的数字则由1996年的213间增至2006年的717间, 增长236%
1996年, 香港从内地进口5,704亿港元的货品, 至2006年, 数字增加至11,929亿, 则幅达109%. 同期,香港输往内地的货品值由4,793亿增至 11,562亿,增幅达141%
1996年, 只有71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 集资额为102亿港元, 而2006年, 则有367家企业在港上市, 集资总额为3,042亿港元, 增幅分别为417% 及2882%。
香港可为内地企业资金瓶颈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主持人:许多内地企业都准备来香港上市,您有什么看法?
林天福:这是一件好事,意味着内地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香港是帮助他们‘走出去’的平台。
香港有着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健全的法制及金融系统、熟悉中国业务同时具备国际视野的各类人才,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公关等,能为内地企业所面对的资金瓶颈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举几个简单的数字来说,香港是亚太区的银行及金融中心。2006年底,香港有202家授权银行及84家代表办事处,对国际贸易及香港以外贸易的总借贷分别为195亿美元和408亿美元。资料显示,香港是亚洲第三大、全球第六大的外汇市场,2004年每日净营业额高达1,020亿美元。
以市场资本化程度来看,2006年香港股票市场位列亚洲第二、全球第六。共有1,173家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当中包括198家在创业板上市。香港证券市场资本高达17,150亿美元。香港亦是亚洲最大的风险资金中心,2006年中掌握了区内29%的资本。
内地企业最缺乏品牌意识
主持人:您觉得香港哪些方面是值得内地学习的?
林天福:内地有实力的企业都希望扩展自己的业务,走向国际,他们缺少的往往不是资金,而是品牌意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及全球的商贸网络。
而香港是国际知名的商贸平台,其专业服务,如企业管理、融资、物流配送、市场推广、设计、会计、法律等,有助内地企业提升竞争力、走向国际。
香港从事外贸多年,培育了一大批拥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商贸经验的专业人才。他们熟悉国际市场环境和运作模式,同时了解内地的民情,可发挥‘领航员’的作用,协助内地企业融入世界市场。
联系珠三角 香港添优势
主持人: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到内地工作居住,会不会出现在一国之内两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林天福:香港与内地的交流是多方面的。除了经贸方面的合作外,基建、文化、人才之间的联系亦日渐频繁。
此外,过去的贸发局是香港的贸易发展局,而将来,我们也是珠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贸发局,就贸易的角度讲,两地正携手合作,致力减少彼此间的壁垒。
主持人:深圳这座城市特别想和香港融合,香港的主流意愿是什么?
深圳与香港只要两地加强硬件、软件的建设,把各方面配套跟上去,香港与深圳的互补优势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
贸发局自2000年起,已运用‘联系珠三角 香港添优势’的推广策略,把港珠两地的整体优势向全球推广。比较过两地的优势潜力后,贸发局与深圳的合作尤其侧重高科技产业,致力推动‘港深硅谷联盟’这一总体概念的落实,期望深港能发挥类似美国硅谷的群聚效应,提升科技产业在研发及商业运用等方面的实力,将两地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科技活动区域。
促进贸易 贸发局扮演“媒人”角色
主持人:展望下一个十年,香港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哪里,贸发局将施展何等作为?
林天福:二十一世纪,世界贸易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崛起。内地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实力的消费市场。香港各行各业未来最大的机遇,就是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内地与香港将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共同拓展香港、内地,以及海外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展望未来,内地和香港的合作主要有三大方向:
第一, 走高增值道路,携手开发内销市场。目前内地制造企业虽以从事代工生产(OEM)为主,但从事设计生产(ODM)及品牌生产(OBM)业务的厂家近年明显增加。加强产品设计及品牌行销,巩固供应链上下游建设从而缔造微笑曲线,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方法。要在中国消费市场上进占有利位置,企业必需发展自己的品牌,在设计上多花心思,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创造独特的卖点,才能在芸芸竞争手中脱颖而出。
第二, 香港将继续为内地企业铺设‘走出去’的平台。两地企业将就资金、市场、管理(3M)等深化合作。香港的专业服务,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公关、管理咨询等累积了多年的实战经验,将为广东企业进军国际架设通途。
第三, 发挥互补优势,加强科技产业合作。根据‘十一五规划’,内地在引进国外指定科技的同时,亦将于多个领域发展自有科技。在这一过程中,香港将担任双重角色:一方面把外国先进科技转移到内地使用,另一方面把内地的科技商业化以满足国际市场所需。
未来十年,贸易发展局将继续扮演促进贸易的角色,组织两地政府、业界高层会面,磋商政策落实执行的细节,扫除贸易障碍;贸发局亦扮演‘媒人’角色,通过商贸配对服务,把两地的营商者,包括制造商、分销商、相关专业人士如法律、会计、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配合,形成一连强而有效的生产线,协助他们拓展香港、内地以至海外市场。
CEPA为香港和内地经贸合作扫清障碍
主持人:您如何评价CEPA对香港的助推作用?
林天福:CEPA自2004年分三个阶段实施后,香港与内地在产品及服务贸易都加紧了联系。实施三年来,两地的双边贸易都有双位数的增长。2004:18,068亿港元;2005:20,619亿港元;2006:23,492亿港元。
截至2007年5月31日,已有23,315类产品获批香港原产地证书,得以享有零关税待遇进入内地市场。当中以纺织及成衣制品为主(6,998),其次是食品及饮品(4,894)和药用及护理用品(3,314)。
在服务业方面,目前有1,078家公司获批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当中以运输服务及物流服为主,占487家,其次是分销服务,共有253家。
CEPA其中一项重要措施,便是提倡《贸易及投资便利化》,扫除了不少障碍,内地及香港的有关部门在七个范畴方面合作,包括:贸易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化、法律法规透明度、商品检验检疫、质量标准及食品安全、电子商务、中小企合作以及中医药产合作。内地企业及香港企业可通过合作,扩展人脉,互惠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开拓内地、香港及海外市场。
主持人:谢谢您百忙之中回答腾讯网以及网友的提问!
林天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