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被无端政治化 揭开中海油失利内幕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添加时间:2005-8-9 10:05:00 点击:
          记者从中海油获悉,北京时间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已撤回其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此时中海油报价仍然超出雪佛龙公司目前竞价约10亿美元。

  半年多的收购历程一波三折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事情,走过了半年多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今年年初,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挂牌出售。3月份,中海油开始与优尼科高层接触,并向优尼科提交了“无约束力报价”。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4月也宣布以160亿美元加股票的形式收购优尼科,收购计划包括25%的现金(44亿美元)、75%的股票交换,以及接收优尼科的16亿美元债务。6月1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雪佛龙的收购计划,此时,中海油失去了第一次竞购机会。 但是,根据美国法律规定,该交易还需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只有在批准之后优尼科董事会才能向股东正式发函,在此后30天由全体股东表决。

  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对此,中海油深表遗憾。但中海油认为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仍具竞争力,优于雪佛龙的现金加股票。中海油公司声明称,在目前情况下继续竞购已不能代表股东的最佳利益。

  简单企业并购行为被无端政治化

  从有关方面获得的信息显示,一家美国民意调查公司,每天抽样调查500位美国人对收购优尼科的反映。其中3天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美国民众并不知道中海油,甚至很多人也不知道优尼科,原因是优尼科的资产主要在海外,在美国影响有限。在抽样调查中,当受访者被问道“是否同意将优尼科出售给中国”时,52%的人反对,仅有12%的人支持;当继续被问道“如果这项并购将不会造成美国人失业”时,35%继续反对,41%的人转为支持。调查员提出第三个问题“如果兼并后在美国的石油资源将继续供应美国”后,反对的人只剩下20%,而支持者高达60%。

  尽管在美国民间中海油的支持率在增高,然而令众多国内外能源领域专家学者不解的是,在美国政府,本该是一个双赢的、简单的企业并购行为,却被无端政治化了。法国《解放报》发表的文章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公开出价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一事再次唤醒美国的反华阵线。一些国会议员已经提出应该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这一收购行动。马里兰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指责说:“中国人显然已经决定到美国投资。他们的目的是获取技术,扩大影响力并削弱反对他们的力量:他们是想腐蚀美国的政治制度。”

  美并不会因阻止中海油收购得利

  面对这些,中海油表示,这项交易不会对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带来任何不利影响,因为优尼科在美国境内所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将继续在美国市场销售。优尼科美国油气资产的产量只占全美石油和天然气消耗量的不到1%。

  其实,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依存程度比通常想像的更高,根据美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314.2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中国成为美国第五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在全球化的今天,贸易使国家之间紧密融合,美国并不会因为阻止中海油的收购而得到什么特别的好处,所以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不是对中国企业的考验,而是对美国政府智慧的考验。

  有关国际问题观察员认为,从合作共赢的角度,中国需要发展,就需要石油,如果中国只是在市场上购买,而不参与到增加石油供应的投资,以及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石油的价格将无法控制,资源供应国和企业将会一步一步提高油价。对于中国将会受到石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压力,但是中国能源体系中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远远低于美国。

  这不是失败,是国际化的生动一课

  这场持续40天的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大戏已告落幕,对中海油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失败,对计划展开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上了关于国际化的生动一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对于资源导向型企业的并购,应采取更加审慎的策略。在寻求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可以更多地利用贸易、期货等市场手段,海外并购并非惟一选择。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建议,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中国企业应更加注重策略性。“可选择非股权安排或通过第三方迂回投资的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阻力”。

  分析者指出,中海油已为这次竞购承受了前期投入的损失,以及由于参与竞购透露企业战略有可能带来的分红损失。不过,退出竞购并不会对公司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综合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