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连续三年公开招聘妙在哪里?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添加时间:2005-6-9 9:11:00 点击:
         大型国企身上的恐龙病,不是依靠几个空降而来的"英才"就能救药的。但国资委连续三年大张旗鼓地搞央企高管招聘,其意义似乎已经超乎招聘"空降兵"是否能搞活国企这一问题之外了。

  5月26日,新华社发布的正式消息证实了此前的传闻,刚刚离任的原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出任武汉市委书记。

  如果说2003年10月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卫留成被任命为海南省代省长,还是开了企业家直接出任省级行政长官的先河,那么经历了刘明康、李毅中等大型国企老总转任政界要职之后,苗圩的履新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事实上,苗圩此前就曾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在就任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之前担任过前国家机械部汽车司副司长和机械部副总工程师。 站远点看,基本属于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老总转任政界要职的通道被打通,与最近另一则与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有关的消息相映成趣。5月8日,国资委对外宣布,决定组织25家中央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25个招聘职位中,包括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等两个正职,8个副总经理职位和15个总会计师职位。国资委称,此次招聘包括中央企业正职领导岗位,"是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高级经营管理者的重大突破"。

  人们知道,这已经是国资委成立两年多来连续第三次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管,2003年6月,刚成立不久的国资委开始第一次公开招聘7个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职位,在国有企业的历史上,大规模地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来选拔高管是破天荒第一次,当时即被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赞为"在中央企业用人制度上的突破,堪比'神舟'五号在航天事业上的突破"。2004年6月,国资委再次发出公告,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3名高级经营管理者。

  不管是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管的突破,还是公开招聘正职央企高管的突破,确实都是相对旧的干部人事制度的进步。然而,从国资委第一次公开招聘开始,质疑声就不绝于耳:在体制更为灵活并在市场中打生打死的中国民营企业,外部空降的职业经理人高管就屡屡折戟,少有干得超过3年的,愉快分手的更少,更何况依旧官本位浓厚的国有大企业?

  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不是说招聘的方法不对,也不是说"高管空降兵"肯定起不到好的作用,实现不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内在造血机制,"空降"对企业的好处在于带来新思路、新资源和新的经营理念,但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尤其是正职企业领导,必须得到这个组织成员的充分认同。国企"高管空降兵"和私企"高管空降兵"一样,都面临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打破组织的原有利益和信任格局,所以要成功,必须依靠卓越的管理能力、有效的统一战线、强有力的内外部资源支持等必要条件,建立起和谐群众基础,重构高效绩优的组织结构、秩序和执行能力。但不幸的是,绝大部分私企"高管空降兵"之所以落马,都是因为那些必要条件最多仅具一二,几经辗转腾挪后不得不黯然退出。"高管空降兵"救不了私企,没有理由认为他们却能在国企如鱼得水。大型国有企业身上的恐龙病,不是依靠几个空降而来的"英才"就能救药的。

  有幸的是,国资委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去年与本杂志社在一个楼层办公,在电梯上、食堂里,时常遇见也会聊上几句,再加上几个在国家部委和央企里工作的朋友,说起国资委招聘,一个被提及的现象是,这几年国家部委等行政机关的官员想到央企任职的越来越多。原因说来也很简单。首先,央企工资待遇比国家机关高,根据国资委2004年在央企实施年薪制的安排,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央企负责人将拿到平均25万元的年薪,大概是一名国家部委局级干部年工资的4倍。其次,去企业的前途也不比留在机关差。这两年以能源、航空为代表的央企利润暴涨,去年底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情不自禁地笑着说:"现在央企的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如果要图轻松惬意,大国企的一个副总职务当然可以做得比在国家部委清闲得多,现在国家机关定岗定编,而大国企动辄上万人,只要不想着争权夺利,很能养些懒人;而要是有鸿鹄之志,由于上文所说央企高管转任政界要职的通道已经打通,在企业里干几年,好好发挥自己的才能,或者能有效利用在国家部委积攒的资源,亦或"朝中有人",说不定真能曲线救国,直上青云。

  去央企有那么多好处,又有那么多有相当身份的一级领导干部想去央企任职,再按过去行政任命式的干部人事制度,难免左右为难,捉襟见肘,一个公开招聘,公开化的标准杠杠和考试,近40人的"国资委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确实有防微杜渐之效。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资委连续三年大张旗鼓地搞央企高管招聘,确实是一招妙手,其意义似乎已经超乎招聘"空降兵"是否能搞活国企这一问题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