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欠薪太多用工环境恶劣 广东缺工现象仍严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添加时间:2005-3-17 11:16:00 点击:
       农历新年前,先是广东省政府取消了一项实施近10年的招工“六不准”的规定,不再限制广东的企业在春节期间招收农民工,接着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又相继出台政策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这一系列利好的消息,曾让广东不少用工企业对于新年充满希望,然而,春节过后,用工企业期盼中的“民工潮”却迟迟没有出现,相反,节后民工回流量同比减少了约10%左右,这表明当前广东缺工现象依然严重。

  民工回流量减少

  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不完全统计,年初一到年初七入粤外来工约230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左右。与去年最高峰时每日有近30万人乘火车入粤相比,今年目前最高峰时也只有24万多人。加上之前数天回潮民工,数量实际上比往年有所减少,显示广东取消“六不准”政策,并未推动民工回流大量增加。

  从广东各地劳务市场举办的新春招聘会传出这样的信息:过去贴一张大红纸招200人,就会有近千人排队报名,现在这种景象再也不会出现了。今年许多企业比往年提前一个月进场招人,企业的用工标准在下降,而在薪金方面也有不同程度提高,但进场求职的外来工人数仍在下降,东莞部分企业甚至将招聘台设到了火车站,仍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人。

  深圳市劳动保障局日前公布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节后深圳市预计缺工10万,目前返岗的劳务工达60%。用工短缺企业较多集中在宝安、龙岗两区劳动密集型加工、三来一补企业。春节前,深圳市劳动保障局对该市企业(主要是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春节后两个月的用工需求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反映,缺工企业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玩具、电子、服装、电器等加工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对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大多数没有技能要求而且工资不高。

  据统计,珠三角的农民工缺口今年一度超过百万人。前段时间,东莞某人才市场曾做过一项员工离职后流向的调查,范围包括管理层、工程师、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结果显示东莞的工人除在珠三角内部流动外,其中9%到了长三角地区。这说明一个事实,珠三角成了别人的“熟练工人”培训基地。

  对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除了近年高速发展的长三角拉走了部分原在珠三角的民工外,今年春节前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减免农业税,也将一部分农民工留在了当地潜心务农。像湖南、四川、江西这些以往有大量劳动力输入广东的劳务输出省在一号文件颁布后,进一步加大了对种粮农户的补贴,有的甚至完全免除了农业税。这样一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收益也提高了,自然外出务工的人员就减少了。另外,虽然珠三角提高了务工人员的薪水,但现行的工资水平仍难具吸引力。广州市目前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684元,如果扣掉社保的费用,实际到手的工资并不高,而在长三角一些普遍地级市就能达到这个标准,企业还支付劳动者的社保和住房公积金。

  加薪补缺不见效

  一直以来,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是广东各地发展的一个瓶颈,但今年以来包括大量普通工人在内的“用工荒”的爆发,将长期以来用工环境恶化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直接呈现在那些习惯了对工人挑三拣四的老板们面前,他们发现,以前“超过25岁就不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便将年龄扩大到40岁,招工还是显得很难。

  广州是我国著名的服装集散地,大大小小的服装厂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春节过后,正是这些厂家生产的旺季,在制衣厂云集的海珠区瑞宝乡,红纸黑字,一进入瑞宝乡地域的泰沙路,街边的招聘广告立刻扑面而来。在这条路上,每隔几米就可看到制衣厂的急聘信息,而街道的公益宣传橱窗中,也被厂家的招人纸片所填满。其中最紧缺的工种为“车位”,“来多少,要多少”,各厂家门口的招聘人员似乎统一了口径。

  在广州市的白云、花都、增城等地,不少工厂正为招不到工人犯难,老板只能开车上街找工人,自发形成“招工一条街”。白云区石井镇环窖工业区内有大量的鞋厂和各种制鞋配件的批发点。去年下半年以来,石岗西基街自发形成“鞋业招工市场”,两侧停满了轿车、面包车、摩托车,约有200多辆。这些车有个共同点,车身均贴了一张红纸———招工,工作人员在旁不停地吆喝。上千外来工来回走动,瞅着红纸上的“待遇”,不时询问招工单位的情况。

  与白云区一样,在花都狮岭镇合成市场内也有“招工一条街”,这里招收的大多为制作手袋的工人。部分工厂还派几名女工现身说法,宣传该厂守信用、按时发放工资、业务好等等。尽管如此,每天还招不到几名工人。增城新塘东坑三横路的“招工一条街”同样如此。

  由原来的挑挑拣拣到饥不择食,今年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企业日子同样不好过。不少制衣厂准备提高员工待遇,以吸引外来工。一些制衣厂的负责人表示,今年来该厂的,进门就有“利市”,厂里还包吃包住。另一些工厂则表示,会提高计件工资,保证一个熟练工的月薪不低于1000元。尽管工厂对外来工越来越好,但是如今已成“皇帝女”的求职者却并不买账,一位来自湖南的打工者表示,这里的待遇仍然不高,他要仔细比较后才决定是否留下,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准备去江浙一带看看。

  事实上,由于受劳动密集型企业性质的影响,工人的待遇的确没有太多提高的空间,考虑到忙闲时段的不均,平均一月最多也就是1000元左右。收入情况如此,吃饭、住宿情况也难以令人满意,记者在许多工厂的宿舍看到,4个工人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中,上下铺,生活很不方便。

  由于劳力资源缺口较大,使企业近半机器无法开工,一些厂家的负责人甚至有厂子倒闭的担忧。

  欠薪导致招工难

  珠三角原本不高的工资水平已经大大降低了它对外来工的吸引力,而实际上,即使这不高的工资,工人们还往往不能及时拿到。业内人士指出,平均工资水平偏低是造成今年珠三角“用工荒”的主要原因,而包括欠薪等在内的劳动者权益受侵害事件的发生,则进一步加剧了用工环境的恶化。

  “不诚信的老板拖欠工资,没活干还压着工资不让走,打工就是为了挣钱,我们太怕被坑了。”不少外来工反映,有些老板招工时承诺的工资得不到兑现,随意克扣;工厂业务淡的时候,有些老板压着工资不给;有些老板在工厂倒闭后甚至逃跑,工资就全部泡了汤。绝大部分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压一个月的工资是通行的做法。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就民工短缺情况组织专家进行过专项调查。据课题组专家介绍,去年底深圳市在企业工资发放情况大检查中,发现欠薪企业653家,占被查企业总数的40%以上,涉及员工十多万人次,欠薪总额达1亿多元。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导致了员工的高流失率。在东莞,普通工人平均年流失率约为10%,而毛织和玩具行业的流失率高达20%-30%。

  据统计,去年广东全省共为80.1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欠款6.97亿元,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拖欠工资案件占该类案件总数的58%。触目惊心的欠薪事件,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外来工们来广东“发财”的信心。

  目前,广东省虽然已经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良好的用工环境包括了多个方面,如果连钱都拿不到,设置最低工资标准也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我们应该看到,在民工频繁用过激的行动表达着他们的愤怒,欠薪顽疾还是难以破解的情况下,其他所有的努力都有可能付诸东流。

  近日,酝酿了5年之久的《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将正式颁布施行。《条例》填补了原有劳动法规没有直接规定对欠薪情况的处罚条文的法律真空,明确规定按月计算工资的支付期限。这能否为久治不愈的欠薪“顽疾”的“治疗模式”带来一片曙光?

  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这与整个打工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而其中,欠薪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打出“长期招工”横幅的同时,都特别注明“发薪准时”,但欠薪的现象频频发生已经对企业招工产生了明显的制约,而这种制约作用进一步演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造成地区竞争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