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匮乏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添加时间:2005-6-21 16:02:00 点击: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这个被称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的最大瓶颈。2004年初,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和云南大学,是这一新设专业的首批承担者。目前,全国已有40余所公办高校或相关系(所)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少数独立的文化产业学院也在建设中。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的设置将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助一臂之力。

  文化产业急需三类人才

  有专家预测,我国文化潜在消费能力2005年将达到6000亿元。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演出业、娱乐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群众文化业、图书馆业、文物业、博物馆业、会展业、广告业、咨询业、博彩业、竞技体育业等也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于是相应的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现象日益突出。

  某招聘网最新统计的招聘信息显示,2004年传媒、出版、印刷、包装类的职位空缺平均每月是5344个。2005年5月以来,这些职位的需求已经上涨到6896个。教育和培训行业与娱乐、体育、休闲行业,去年平均每月的职位空缺数量分别是2888个和1896个,而今年5月,这两个行业的职位需求分别是5288个和2076个,增幅分别是83%和10%。

  据该招聘网职业顾问分析,目前营销类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急需的,企业对应聘人没除了要求具有创造性、专业性、艺术性、时尚性以外,更要求具有市场营销经验。如北京凯撒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在招聘市场推广、策划、旅游产品开发人员时,对候选人在旅游行业经验和外语要求之外,还要有策划大型活动或广告文案策划经验。

  此外,一些新兴的文化产业带动了新文化人才的需求,如网络游戏设计师、健身教练、短信写手、色彩设计师等都是新潮文化和专业技术相结合的人才。

  学科设置陈旧限制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高校专业设置陈旧、高级文化产业人才极其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赶超欧美的步伐。

  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育济教授认为,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文化产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却在大量流失,其原因在于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科设置相对滞后,没有专门的人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产业运作。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热的兴起,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加速,如何科学地、合理地、有序地实现这一转化,如何让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高校有责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义务。

  云南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施惟达表示,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高度联姻的产业,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高校能否培养出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经纪人才、文化资本营运人才、系统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因此,不能让陈旧的专业设置限制我国文化产业赶超欧美的步伐。

  高校培养复合型、实践型的文化产业人才

  2004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

  山东大学作为这一新设专业的首批承担者,以培养“复合型”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任何一个文化产业的具体部门都需要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共性,要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同时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王育济说,目前文化产业对“复合型”的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刘长允就曾经表示,广电系统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的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王育济介绍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六类:(一)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传播学、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中外文学艺术比较、中国传统艺术、应用民俗学等;(二)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投资学、文化产业管理;(三)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案例教学等;(四)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文化法规基础、人文自然遗产与保护、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中外文化体制与产业政策比较、文化法规案例分析等;(五)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西方文化原著选讲等;(六)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网络管理等。

  云南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则更强调实践型的培养模式。施惟达说,云南大学在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时,借鉴了MBA模式,在系统学习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和实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使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又能在文化宣传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如广播电视、报业出版、网络游戏、文化旅游、演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广告等行业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

  相关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

  ①新闻服务;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③广播、电视、电影服务;④文化艺术服务;⑤网络文化服务;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⑦其他文化服务;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

  ●2003年,文化部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2004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

  ●2005年4月,教育部论证确定了在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本科自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