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招聘会场内外的景象都很壮观,但这并不意味着供需双方相见甚欢。人满为患,秩序欠佳,给供求职的双方都带来了极大困扰。一来场内人群流动缓慢,降低了双方的接触机会,看起来可选择的机会多,实际上能选择的机会少;再有个人在人群中身不由己,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招聘单位见面,也降低了双向选择的效率。更苛求一点说,在那样拥挤、嘈杂、混乱的招聘现场,招聘应聘的双方也都没有办法从容地思考、理性地判断,以至于在事实上将会影响招聘的最终结果。
众所周知,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他们觉得“每一个招聘会都是一个机会”,每一个机会都不想错过。所以现在的招聘会多半都人潮涌涌宛如闹市。但即使是闹市也应有闹市的秩序,人多并不必然导致秩序混乱,当然也不能成为秩序混乱的借口。实际上,如果主办者考虑周到、组织有力,那么像这次招聘会所出现的秩序问题,其实都是不会发生的,或者是能很好解决的。比如说根据场地的容量而限量出售入场门票,对招聘职位做更细致更清楚的分类,相应延长招聘会时间,及时地向求职者通告整个活动的组织程序——这些都是很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也是活动的主办方和承办者应该自觉做到的,毕竟这是他们分内的职责。
那么到底为什么有关部门不能做好那些看起来并不困难的组织工作?到底为什么招聘会会出现如此混乱的场面?原因可能是受利益驱动,许多部门争相举办招聘会。据了解,每场招聘会的门票最便宜的5元、最贵的20元。每一个学生收10元入场费,5万个学生就净收50万,而企业进场同样要交钱,主办单位租场地、会务等等其实要不了多少钱。这就提出了维持秩序的问题,实际上相关的监管机制又恰恰缺失。据分析,这些主办单位之所以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逐利,正是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管招聘市场,缺少一部专门的规范来限制主办单位的行为。如果我们不能指望以利益为目标的主办方自动自觉地把招聘会办好,办得有秩序、有效率,那么我们就必须有一套机制来监督管理它,使它必须把招聘会办好。
与一个单次招聘会的混乱秩序相比,整个招聘市场的混乱秩序更加清楚地反映了这个问题。目前,招聘会因为缺少统一的主管部门,也没有明确的行业规范,所以似乎任何机构任何人,都可以来办招聘会,而且招聘会的质量只能依靠各个主承办部门的责任心,并未受到任何实质有力的限制和监管。现在,教育部门,人事部门、人才市场、网站企业都在办应届生招聘会,结果导致招聘会又多又乱,效率低下。据了解,从去年12月份至今,省内由不同单位主办的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有30场以上。而且这些招聘会分类并不清晰,缺少对学生有帮助的引导,似乎都在利用大学生们“生怕错过什么”的盲目心理,吸引更多的应聘者,卖出更多的门票。
招聘市场有利可图,各种非政府的机构为追逐利益而举办各种招聘会,这是市场规律使然。但是任何市场都需要政府一定程度上的监管,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心态普遍盲目的情况下,对招聘市场的规范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常态问题、人才招聘市场将持续繁荣的今天,如何破除单位利益、规范招聘市场,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