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信"国际MBA" 真正传递到学员不到四成

添加时间:2005-5-28 10:30:00 点击:
          两个六折乘在一起,最终教师的真正传递到学员,就只有不到四成

目前,国内一些著名的商学院都开设了国际MBA项目。这个项目的特点是课程全部用英文讲授,教材、案例和课堂讨论也都是用英文进行。国际MBA项目能及时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案例引入国内,同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英文商业环境,对于MBA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同时,国际MBA项目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授课教师:“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MBA学员对于老师的要求和一般研究生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往往喜欢既有理论和学术修养,又了解企业管理实践的老师。国内的商学院中,符合这种要求的老师本来就不是很多,如果再要求老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人数就更少了。因此,很多国际MBA项目不得不花钱从国外商学院聘请一些访问教授。

既然是访问教授,课程的进度安排就只能迁就他在国外的本职工作。所以,一门课程往往被压缩到一个很短的周期内完成。比如2周、甚至1周。而一门课程的正常周期一般是10周左右。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短时间内学完一门课程,其效果往往比不上按照正常周期学的的。

国外的教授也不一定个个都是精英,国内商学院和国外教授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如果商学院在选老师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可能就会引进一些不是那么优秀的教师。这样一来,倒霉的往往是MBA学员,损害的则是商学院的品牌。


听课效果:“折上再打折”

“如果让我用英语表达意思,我只能表达六成。你们接受英语的内容,一般也只能理解其中六成。两个六折乘在一起,最终我的意思真正传递到你们,就只有不到四成。”某本土教授如此阐述用英文授课的弊端。

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于中国的教授而言,英文毕竟不是母语,能用英语自由地授课并非易事。同样的意思,用汉语随口就能说出来,用英语恐怕还得琢磨琢磨。对于学生而言,在接收用英语表述的内容时同样也会有这个耗损。同一个思想或见解,经历过两次耗损,最终到达学生的大脑时,剩下就只有不到一半的内容了。

再者,在同样的时间内,用英文讲授的信息量远远没有用中文多,这也是母语的一个天生优势。仔细想想,如果每一堂课都存在这种差距,把MBA两年学习过程中的差距累计在一起,就堪称一个惊人的差距了。


课堂讨论:“开始简单,深入太难”

课堂讨论是MBA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际MBA项目所采用的都是英文原版教材,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写成英文案例的又实在太少,这样一来,所讨论的案例只能是以国外的案例为主体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毕业以后还是要在国内工作。因此,对于国外案例的过分倚重,对于加强学生对国内企业案例和现状的了解,并不十分有利。

同样,由于存在语言的障碍,英文课程案例的讨论很难深入进行下去。学生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很不错了。而用中文,基本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很多精彩的案例,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各抒己见,有时甚至都会在课堂上争吵起来。

其实,中国古代产生的管理思想,如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孙子兵法等一些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的管理者,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这些源于中国的宝贵思想,却没有机会应用于国际MBA项目当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之所以探讨这些问题,是希望国内商学院在建设国际MBA项目的时候更加谨慎。商学院要综合考虑师资、教材、案例、学生等方面的因素,统筹安排,尤其是要注重对任课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对于MBA学生,也要对国际MBA项目有个明晰的了解。不要盲目地认为国际MBA项目一定就比用中文授课的MBA项目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考虑自己适合读何种特色的MBA项目。如果外语水平好,将来有希望在外企发展的话,可以考虑选择国际MBA项目;如果外语水平一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没有必要去迷信国际MBA项目。毕竟,MBA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要完成对管理知识综合体系的构建,产生对管理的独特感悟。英语只是一门语言,不能将语言工具和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倒置。文/何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