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份提案的建议来看,似乎有一定道理。和该代表有相同想法的深圳市民,应该不是个别。然而笔者认为,因为深圳本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理想,就要求政府对他们进行“重点保护”,于情、于理都难以说得过去。
深圳籍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果真被外地生“挤占”了吗?近年来,深圳每年都要接收万余名毕业生,而未就业的本地籍毕业生每年仅2000名左右,只占到就业总数的一小部分而已。可是,深圳市绝大部分企业却是外地人开办的,为什么看不到外地人为深圳籍毕业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呢?每年前往深圳求职的外地毕业生数以十万计,不少人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的“就业空间”又是被谁“挤占”了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应当能够更加自由地流动,城市不宜为外来人才设置“门槛”,何况深圳还是开放的经济特区。用人单位录用什么样的人才,有着自己的合理标准,一些企业不倾向选择深圳籍毕业生,政府也不能强加干涉。事实上,少数深圳籍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是与他们自身的情况分不开的。即使没有外地人才参与竞争,本地籍的毕业生也未必人人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从表面看来,用人单位录用深圳籍的毕业生,不需为他们解决户口和食宿问题,比起录用外地毕业生要方便得多,成本也更低。但是,户口和食宿并不是招聘工作中的最主要问题,作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具备自己所要求的素质,以及能否为自己带来实际的效益。在这方面,用人单位有自主确定甄选录用标准的权利。
当地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固然要关注,但却没有理由埋怨政府。作为政府,只要构建出公平的就业环境,并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就可以了,个人实现就业主要还得靠自己。事实上,与全国的总体情况相比,目前深圳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并不算重。一些未能在家门口就业的深圳籍毕业生,为什么不能学学那些远道而来的“挤占”者,去闯、去拼乃至到别的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