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做外资地产职业经理人有多远?

添加时间:2007-1-18 15:39:00 点击:
       最近,常和一些国外的房地产公司或者猎头公司打交道,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招聘的内容,起初以为:有国内知名公司的良好从业背景,再加上有语言沟通能力,应该不成问题,然而,每每却是折戟沉沙,让人想来,不仅有些惭愧,我的一些朋友甚至有时对自己的从业能力还产生了怀疑,我们离国际化真的差得那么远么?似乎和当初我们问自己:我们和知名房地产企业差得那么远么一样。

  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去应聘一个房地产企业的工作,本以为有机会,结果,却杳无音信,没应聘上,几年后,曲线救国,我成了这个企业的高管。造物弄人,风水轮流转啊!

  如今,国外企业进军中国市场,除了看到了大量商机以外,我想,更多地还是看到了人民币升值以及房地产开发的广阔空间。拿新加坡来讲,你就是在大兴土木,一个弹丸之地,会有多大空间,架不住人家有钱,用玄增以前的话来说叫人家是有钱的爹,到你中国找二房、三房,那还有不愿意的?

  以往,我们打惯了交道的是国内的房地产企业,今天万达从万科那挖人,明天融创又从你万达拐走一批,上演着人事版的饿无间道,好象并没有太多顾及你有没有国外项目的从业经历,顶多了不起会在专业或学历上有些限制,但并不妨碍你成为这些企业中的一员,好象我知道的当中从深圳过来的还有的是大专学历,专业还是学橡胶制造,但结果人家照样青云直上;而我接触的外资企业的老总也不少,要么是香港的,要么是新加坡或马来西亚,有些确实很优秀,但毕竟还会有些水土不服,甚至挂羊头卖狗肉。

  比较起来,国内的职业经理人熟悉国情、地情,但少了些国外工作的资历,也似乎就少了些国外公司老板们所谓的认同感;而国外以及港奥的企业派驻过来的职业人员的除了身份上有些区隔,在专业上似乎也未见得怎么样见多识广、高人一筹,剩下的好象就是双语并用或喊王秀英叫苏珊、玛丽或喊李大壮叫丹尼、戴卫,当然,国内一些企业诸如酒店或海归办的公司也大抵如此,说是这是很国际的一种表现,其实,我也很喜欢这样,很洋气,人家客人到了,迷迷糊糊,好象到了国外。

  说到骨子里,外资企业的老板总有种不相信中国人有这个能力来承担这样一个职务的能力,玄增03年也犯过这样的毛病,为公司花高价请了位澳洲籍台湾人,结果不甚了了,一般一般,还有我的几个合作伙伴,四五个香港人和五六个新加坡人,虽然做地产时间较长,有一定经验,毕竟,案子太少了,一个人一生做两三个也就不错了,不象中国的从业人员,掰着手指数,年纪轻轻,也有三四个项目。大家都是业内人士,咋就差距那么大呢?中国职业经理人幸福指数在外企尤其是刚杀进中国的地产企业那儿,不会高。因为他们还未能以全球的视野本地化,这个历程和当初做贸易的那帮老外一个味。

  当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外资房地产的不断涌入,更多的机会和不斐的薪酬放在大家的面前,我想问一句:你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