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清华教授陈丹青辞职何以成焦点

[ 来自: 网络 | 时间:2005/4/18 17:26:00 | 浏览:1325 | 收藏本文 ] 【

          3月下旬以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的辞职"事件",被全国媒体跟踪热炒,网络上,参与此事讨论的网民也是不亦乐乎。直到4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白岩松主持的"一周人物"栏目,又将他排在前列,使之新闻效应达到高潮。为什么一个教授的辞职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为什么一个著名画家的去留会牵动那么多的人心?为什么原本这样一个"象牙塔"里的内部事务会被捅到市井当中并且迅速成为百姓的谈资?

  这其间,一定是有值得我们关注的、思考的、议论的诸多内容。我以为,陈丹青的辞职,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的社会轰动,绝非教授辞职本身这么简单。而是辞职教授陈丹青同时对我国的教育理念与体制,人才观与用人法等等,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个声音,其实早就在我们社会的各个场所存在,无数校园的学子和无数家庭的家长们,对于大学招生、考试乃至毕业寻求工作等等环节,所遭遇的重重"荒谬",早已是屡见不鲜、愤愤不平。只是,没有人为此出言呼吁而已。所以,如今陈丹青教授的一番话,说出了无数百姓早就鳖在心里的意见,自然就会立刻触动公众的神经了。

  陈教授其实才刚刚52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阶段。作为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应该属于中坚力量;而作为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一代青年画家,他的成就曾经为世界瞩目,由他来指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新一代学子们,推出新一代艺术大师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可惜,我们死板的教育机制,让陈丹青教授感觉到:"人的才气、性情、素质,统统变成了表格数字","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斥着办学的教条",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以来,他所偏爱的,在绘画专业上有特长的学生偏偏不被收录,因为那些有艺术才华的学生往往达不到照本循科的考试顺序所要求的分数线,所以只能被排斥在正常的授课之外。爱徒不能为徒,教授何以开授?作为一个油画家,他不能够在画布上与自己的学生交流,却要无时无刻地不在叮咛他的学生,你们要过外语关啊,你们要过......一位绘画成绩第一的女生,自然是教授喜欢的学生,为此不去研究绘画艺术,而是用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在北京租住房子生生地"啃外语",结果依然没有过关。于是乎,他受不了这种"荒谬"顺序的桎梏,他决定离开。回归他自由的个体画家生活。

  陈丹青教授是有个性的,他自己当年作为知青投考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时,就是以绘画成绩第一,而0分的英语成绩被顺利录取的。当时他在外语的考试卷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我是知青,没有上过学,不懂外语"随后交卷离开考场,当时没有人对他的这种行为提出异议,因为他说的是实话,因为他拥有绘画上的天分和实力。当时的中央美院的教授们,也和今天的陈丹青一样,是非常著名的艺术大师,如靳尚宜先生等。他们当初可以看中陈丹青的才华而无需陈丹青的外语成绩,可今天陈丹青却完全做不到这一点,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落后?非常有意思的是:当年,不懂外语的陈丹青却能够以"法国式的现实主义"创作出一套《西藏组画》轰动全国乃至世界,被称为当代中国美术史的里程碑。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当年英语0分的陈丹青,居然能够在美国生活了18年并融入人家的社会。而现今我们的许多学子们,英语过四级、六级、八级的,比比皆是,但也许真到了美国英国什么地方,反而一句洋话也说不好。可笑吗?荒唐吗?

  所以,陈丹青教授才会发出这样的质询:我们的人文教育表面繁荣实则退步,扩招、创收、增加学科、论文量化等等,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 、"有专业没思想"。好!这"三有三无"道出了我们文化教育弊端的真实状况,刺中了我们人才体制和人才评价标准的最痛处,向长期以来我们用人机制上流行的某种荒谬的、教条主义的标准以及潜规则等等,提出了大胆的挑战。这,就是陈丹青教授辞职报告之所以能引发轰动的本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