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覃辉的独断、分而治之的哲学使得其他星美的管理层成员,在很多项目上并不了解覃辉的完整意图,由此造成借钱的不知道资金用途,难以控制,用钱的不计成本,前后难以衔接。谈到这一点上,李威说,“贷款的具体工作都是由当时主管财务、业务发展的副总和财务总监负责,并且直接向上级汇报的,我本人甚至连财务报表都没有看到过。”至于是否有其他内情李不愿多讲,他说,自己忧心的是“事件对文化产业的打击很大,银行不敢再贷款给文化企业,覃辉就是在没有实力的时候犯了冒进的错误”。李认为实际上作为建行本身来讲,并不担心这笔贷款的清偿,最底限还有大量的房产抵押摆在那里,尤其近两年上海的房产已成倍地升值。
李强调,这笔三年期贷款明年到期,届时要看星美如何说法。
星美的家长制
在李威眼里,覃辉思维敏捷、但刚愎自用。
在公司管理方面,李威对其的评语是“(覃辉)本人疏于管理,却又不甘放手别人管理;懂得用职业经理人,却又不相信职业经理人,反而易听身边一些不相干人的话;整个公司事无巨细,实际上都是在他一个人的控制下”。
具有深厚银行背景和风险投资经验的李威分析起来井井有条:“星美进入文化产业的方向,途径和路子都很好,是一种‘粮票’产业,实际上就是一种准入资格。在国家未对外资开放的时候,覃就已经拥有了相当资源,比如星美建成中国第三大电影院线,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的黄金地段拥有高质量影院,现在外资可以进来,‘粮票’不需要了,到了兑现的时候”。
李在2001年夏天认识覃辉,同年8月进入卓京投资公司工作,最初任总裁助理,负责筹备星美传媒。2002年5月星美传媒成立,李时任副总经理,2004年1月8日,被委任为星美传媒董事长,两个月后,其风风火火辞任,闹得公司上下皆知。
李在星美期间主要负责日常管理,不出差、不出门,同时因为其英文流利,负责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战略架构设计。李说,在星美全盛时期,先后和IBM、微软、索尼、花旗银行、维亚康母甚至迪斯尼全球副总裁等谈过战略合作问题。
“覃辉没有风险意识,又用了一批缺乏经济头脑的人去做项目。可以说一年多前,我就已经极力想去规避和充抵这些风险,我一直积极推动向境外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或财务投资人,加强风险管理等,但一整套的管理想法最后都难以实施;而覃辉也错失良机,没有及时地引入战略投资者,减少来自银行方面的压力和风险,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做银行出身的、满眼都是风险的李威与事业刚刚开始、野心勃勃的覃辉在相当多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在星美系公司内是出了名的“覃辉的批评派、反对派、牢骚派”,是公司里唯一一个经常跟老板争吵的人。
李说,“覃辉有一定个人魅力,但我对他又极为气愤,我经常被他责骂。至于外界种种传闻,我都不清楚,我没有进入他的生活圈子,不敢枉议。但外界有人说覃辉对部下挥金如土,用钱收买属下,我却丝毫不认同,我在星美工作2年多,除了有一年年终双薪外,从没有拿过他一分钱奖金。”
“星美最短命的董事长”
李威早年任法国巴黎国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后做风险投资项目,2004年1月8日被委任为星美传媒的董事长,但事隔不足两月,2004年3月1日其正式提交辞呈,准备离职。
李威说,辞职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个人原因,要去美国;二是工作上的原因,“我本人虽然被推到董事长的位置上,但职、责、权不统一,对这个公司不能进行人尽其责的有效管理让我感到很失望。当然这与大环境也有关系,大多民营企业的管理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民营传媒企业的管理就更加粗放了。”
“我和覃辉分歧太大,他的许多思路异于常人,不可思议。以在香港收购公司为例,寻找资本途径、搭建国际融资平台的战略思想我是支持的,但为什么要选择那两家上市公司,原来就经营不善,现在更糟糕了,只有阳光卫视的壳,作为电视频道稀有资源还有一定存在的价值,收购《成报》的时候我甚至都不知道。”
目前星美集团在香港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分别是星美国际、星美出版、流动广告。近日三家公司相继发布公告称,因为覃辉未有在公司内担任任何职务及其持股未有抵押,公司不受股东事件影响,营业正常。而真实情况是,星美系因“家长”不在,多项业务尤其涉及并购、合作的谈判都已搁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覃辉的“前途”还未有定数,但其手上拥有的电视频道资源已经吸引了一定的资本买家开始向星美询价。
了,形色匆匆、第二天就要离港的李威向记者强调“事情涉及我了,我才觉着有说话的必要,但一定不要误解我在为覃辉辩护,我只为自己辩护,我是星美最短命的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