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星美传媒李威:覃辉管不好公司天生要栽跟头(1)

[ 来自: 网络 | 时间:2005/4/25 10:26:00 | 浏览:1077 | 收藏本文 ] 【

          李威,离开星美传媒已一年的原高管,4月22日这一天再次辞去了在星美系所有的董事职位,包括星美国际执行董事职位。近两天李在香港谈生意,正好被记者碰个正着。

  “最近星美包括覃辉本人都受到传媒的极大关注,有些(舆论)已经涉及到我本人,我只说我个人的看法和观点,我不想过多地谈覃辉个人。覃辉个人的兴衰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我想提醒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的是文化传媒企业今后该怎样发展”。李威的开场白既为撇清自己,也避不开热点人物覃辉的故事。

  覃辉天生要栽跟头

  李威说,与覃辉共事两年多,总是感觉“心底不踏实”。

  IT+通讯+内容的路子,曾是覃辉创造神话的最初模式。覃辉在以贸易、娱乐产业为基础完成原始积累后,2000年5月收购A股上市公司中三爱海陵(后改名“长丰通信”)。后覃辉投资传媒的情结一发不可收拾,建了影视基地,拍了电影,要买电影院;拍了电视剧,要买电视频道(阳光卫视);收编了艺人,就要有音响制作、广告制作配套、全面包装,从影视传媒、平面媒体(收购香港《成报》)到数字媒体,一路无阻。

  而覃辉的野心也正好契合了传媒逐步市场化的产业政策。覃辉曾评论以出版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一只猫和一只老鼠就可以创造几百亿美元的效益,而中国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潜力无穷,有金可挖”。

  覃辉迅速打造的传媒产业王国包括:传媒文化(出版、分销)、阳光卫视、中国第三大电影院线、香港《成报》、北方影视基地、手机流动媒体、户外视听媒体、音响制作、影视制作、广告制作、数字基地(数字节目的加工、压缩、存储和传输)等,当时是星美的鼎盛时期。

  李威认为:覃辉的自发意识契合了美国的IT+Media+Telecom Communication(TMT)产业集团模式。覃辉的如意算盘是相关业务内容和渠道达到资源共享,比如多卖一次电影版权,多复制一张CD,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边际效益却成倍递增。但事与愿违,产业链的过快过长膨胀,星美很快就陷入资金紧缺泥沼,财力、物力、人力都匮乏的覃辉被拖得疲惫不堪。

  “星美在没有完全实现核心文化产业(建设)的时候,就从内容急于扩充到渠道,必然要承担风险,加之其性格上的不合作,注定要失败”。李威认为覃辉栽跟头具有内外两方面的天然因素;他又补充说,“覃辉3年前敢于进入这行业的勇气、魄力、眼力还是让我相当欣赏的,因为这个产业的进入门坎是非常高的。如果不是这么冒进,他可以过得很好。星美事实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进入媒体行业经营的试点,无论成败,对中国都是可资借鉴的案例。”

  建行6亿贷款明年到期

  “覃辉被拘原因,外界猜测最多的就是和建行的那一笔贷款有关,至于覃是否在金融界有什么感情投资,我不清楚,这要等司法的结论,我只讲我了解的情况。”李威回应记者的疑问。

  李威介绍,2002年下半年,星美传媒(非上市公司)和建行谈了一笔融资,额度为6个亿。中国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的商业贷款习惯都是贷给具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经营收入稳定的产业,如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而星美则是成立很短时间的文化传媒企业,且投资回报期长、风险高。当时,星美仅成立三个月,而且作为一家文化产业公司去融资,不论是对商业银行还是融资方本身都是全新的课题。(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