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1可知,企业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个体身上,变成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然后再经过细化,最终变成用于衡量员工工作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绩效指标。而员工工作目标的达成又在支持和实现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这样通过企业或组织中各个员工工作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企业或组织的战略目标,使其不断地发展。
一般而言,关键绩效指标比较适用于与企业或组织的战略目标有着比较紧密地联系,对企业或组织具有直接增值或未来发展潜力有贡献的岗位,如总经理、副总经理、研发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等。而对于事务性岗位,如行政秘书、打字员、档案管理员、值班员等就不太适合用关键绩效指标对该类人员进行考核。当然,一个职位是否适合于用关键绩效指标对之进行考核归根结底要视企业或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定。如,办公室服务人员在组织 A可能比较适合于用关键绩效指标对之进行考核,而在组织B可能就不适用了。因为组织A的战略目标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而组织B的战略目标是“办综合性、研究性新型大学”。
制定企业或组织的关键绩效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一般说来,企业或组织在制定关键绩效指标时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即SMART原则。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S代表的是Specific,意思是“具体的”;M代表的是Measurable,意思是“可衡量的”;A代表的是 Attainable,意思是“可实现的”;R代表的是Realistic,意思是“现实的”;T代表的是Time-bound,意思是“有时间限定的”。下面分别对SMART原则的五个方面进行解释和说明。
1.S。“具体的”是指关键绩效指标要切中特定的工作目标,不能是抽象的,而应该适度细化的。
2.M。“可衡量的”是指关键绩效指标应该是数量化的,即指标尽可能量化,对于比较难以量化的指标也要尽可能行为化,以便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3.A。“可实现的”是指上级和员工共同制定的绩效目标在员工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就会给员工造成挫折感,过低员工感觉不到成就感。
4.R。“现实的”是指关键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可以被观察到的,而非想象的。
5.T。“有时限的”是指使用时间单位,规定完成关键绩效指标的时间。比如“1个月内实现纯利润100万元”等。
表2总结了企业或组织在设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正确的做法以及错误的做法。
在设定关键绩效指标时除了要遵循一些原则外,还需遵循一般的程序或步骤。设定关键绩效指标的一般程序为:
——找出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简称CSF)。关键成功要素是对企业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某个战略要素的定性描述,是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的依据,并由关键绩效指标具体化、定量化,从而使之可以衡量。一般来说,关键成功要素即为对企业或组织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直接控制作用的关键岗位职责。例如,某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是“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产品”,研发部门的关键成功要素就位“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即为研发部门的关键岗位职责。
——建立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我们评价员工的角度,即关键成功要素找出了之后,我们从哪个角度对之进行考核。评价关键成功要素的指标大致有四种类型: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数量型指标主要有生产量、销售额、利润率、客户保持率、客户开发率等,质量型指标主要有准确性、创新性、耐用性等,成本型指标主要有成本节约率、投资回报率、折旧率等:时限型指标主要有及时性、推出新产品周期、到货时间等。
——建立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评价员工绩效的尺度,它就像一把尺子可以量出绩效优秀的人、中等的人以及不合格的人。一般说来,指标指的是从哪些方面对关键成功要素进行评估,解决的是评价“什么”的问题。而标准则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员工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解决的是员工做得“怎样”的问题。
——确定数据来源。找出了关键成功要素、建立了绩效评估指标以及评估标准之后,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最后一步工作是确定数据的来源,即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评价员工绩效的客观数据。一般而言,数据的来源有两种途径:客观的数据记录和他人或自己的主观评价。前者如财务数据、生产量、回报率,客户保持率等,后者如上级评价、同事评价、客户评价以及自己评价等。
表3是在遵循SMART原则以及一般程序基础上,所得的关于某企业研发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
总之,在一个绩效考核系统中,是仅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或绩效考核标准指标还是综合运用二者,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来说:要视工作职责是否与企业或组织的战略目标直接相关;是侧重考核结果或过程还是二者都需侧重;是侧重考核当前业绩还是长期性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