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莆田学院应届生晓寒收到某食品企业“储备干部”一职的面试通知。从9月份以来,晓寒寻求岗位基本上是“行政助理”和“储备干部”等职位,但对于即将接触的“储备干部”这一职位的工作内容,晓寒却颇感困惑。
记者在走访人才市场时发现,招聘储备干部的企业还真不少。但一些招聘单位对储备干部的工作含糊其词,不少求职者也表示“储备干部”离它的本义相去甚远。
求职调查:
储备干部,求多知少
对于海投一族的晓寒来说,储备干部之所以能成为职位搜索关键词,正是出于“干部”二字的分量。“对于我们求职初期的文科毕业生来说,简历都会大量投向这一类行政管理岗位。有干部两个字,听着也踏实,似乎以后发展会比较好点。”
晓寒用了“似乎”来预估对储备干部一职的期待,看似对职位职能并不明晰。而据晓寒介绍,身边不少开始找工作的同学在简历的求职意向一栏都填有“储备干部”。至于所应聘的“储备干部”工作后都干些啥,他们均表示并不太了解。
在记者对求职群里30名应届生求职者的随机调查中,表示有投过“储备干部”岗位的有21个,大部分都是通过网投方式;在求职前有所了解的仅有7个人。有不少求职者认为,储备干部一职更多的是从事一线销售工作。
储备干部到底是干吗的,说辞颇多,莫衷一是。求职者吴敏表示:“实际上先让打杂!等有机会公司给扶正。”应届生小刘则表示,储备干部在他眼里一直是“经理秘书”的代名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内容肯定就有很大区别。”求职者小莫表示。
企业回应:
“储干”转正并非传说,但概率低流失快
经济回暖,不少企业人才储备模式少了外聘,更多以内部培养为主,“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必须有中坚管理阶层和优秀的人才,除了外聘,企业越来越重视自我造血,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这就是储备干部”,福建省四海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就业促进会理事钟秋芳表示,储备干部是企业经过严格审慎的招聘程序,甄选出最具潜力的人才。
尽管求职者众,但也有不少人对于招聘单位承诺的入职后表现突出就提升成“干部”表示怀疑。更有不少人表示,这是企业在找不到基层职工的情况下,给求职者画的一个“饼”,看上去很美,却几乎吃不到。
对于人才市场上企业宣称的3-6个月普遍成长期,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培训师郑旺泉也表示怀疑:一个应届毕业生通过培训,在短短3-6个月的时间内就成长为管理层干部,除非是小公司,要不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储备干部这个饼搁在求职者面前,能不能吃到,其实还得看求职者自己。”做人力资源开发的钟秋芳接触过的有人才需求的企业颇多。在她看来,3-6个月实现储备干部转正并非传说,但“成活率”不高。
钟秋芳进一步解释:“一般情况下,企业招进的100个储备干部里面,有两三个能在3-6个月的时间内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就很不错了。”由于不少应届生对于实际工作和工作预期有落差,造成这个岗位的流失率极高。相对的,“储干”的成活率自然也就走低。
PSP薄膜材料有限公司HR王于仁也对现在的招聘形式表示担忧。去年9月份,在他招进的10个销售储备干部中,现在只剩下两个还留在单位。
“一般来说,大企业打出的招聘旗帜还是可信的。”职业经理人胡磊表示,能否从“储备”升级到“正统”,除了看职场人的工作能力表现外,还要看单位的机构设置。“不管岗位名称好听与否,成功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和机会。”
专家建议
3招教你辨真假“储干”招聘
钟秋芳认为,对于基层工作心态不平稳也造成求职者对储备干部的认知存在偏差。“连普通员工的工作都没做好,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干部?”解开这个“扣”,求职者的困惑、用人单位的苦恼也就迎刃而解。
但王于仁也表示,大学生求职心切,的确不乏一些企业别有用心,打“储干”的幌子招销售人员。更是有一些皮包公司以招聘储备干部为名,从事一些非法的勾当。对于这种情形,他建议求职者,在面试前一定要对应聘的企业先在网络上有个大概的了解。
职业经理人胡磊则建议应届生们,不管是面试储备干部还是任何其他岗位,都应该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了解岗位信息,以及针对性对这个岗位面试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一些预估和回答准备。
综合HR和职场专家们的建议,小记整理出三招教求职者辨别真假“储干”招聘。首先要看企业规模。一般来说,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部门多、管理复杂,才可能需要配备熟悉本企业的储备干部。其次要看招聘是否收费,企业真心要储备干部,一般不会收费,要收费的储备干部往往是一些皮包公司借招聘之名行诈骗之实。第三要将培训内容及相关转正考核标准写入合同,真心招聘储备干部的企业,往往会将职业发展、考核标准等内容明确写入劳动合同当中。